后冠翻譯不斷精進,希望與您分享我們的成果,讓更多人瞭解!文章歡迎自由轉載(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),並請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:
文章來源 :后冠法律翻譯社 (https://www.legal-translationservices.com/)
  • 合約翻譯中的關鍵細節避免法律風險
  • 作者:admin   加入時間:2025/1/24   點擊次數:0 次
  • 合約翻譯看似只是文字轉換,實際上涉及法律語言的精準度,一旦出現錯誤或模糊表達,可能導致法律糾紛甚至財務損失,翻譯時需要特別注意細節,確保內容在不同語言之間的對應性,讓雙方能夠準確理解並履行條款。

     

    法律術語往往具有特定含義,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譯,例如,“indemnity”常被理解為「賠償」,但在法律語境中,它涉及損害補償的責任分配,如果翻譯成「補償」,可能會讓條款變得模糊,無法正確傳達法律責任,同樣,"liability" 不單指「責任」,而是涉及法律上的義務,若處理不當,可能影響當事人的權益。

     

    不同地區對於數字與日期的書寫方式不盡相同,例如,美國使用的日期格式為月/日/年,而歐洲國家則是日/月/年,如果不統一格式,可能會造成錯誤的合約執行時間,進而引發糾紛,此外,金額應確保單位與格式一致,例如 "$1,000,000" 在歐洲某些國家可能會被寫為 "1.000.000",這些細節若未仔細檢查,容易導致財務上的錯誤。

     

    合約中常使用長句來精確表達權利與義務,但在翻譯時需確保語法結構清晰,避免誤解,例如,原文 "The selle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, provided that the payment is made in full." 翻譯時需確保條件關係不變,應表達為「賣方應交付貨物,前提是買方已付清全部款項」,而不是「賣方應交付貨物,並支付全部款項」,否則會產生錯誤解讀。


    46570565_l法律20250124.jpg不同國家對於法律條款的理解可能不同,例如,英美法系中的"consideration" 意指合同雙方需要有對價關係,而大陸法系並無此概念,如果照字面翻譯為「考慮」,將無法傳達真正的法律含義,同時,一些地區對於違約條款、責任豁免的規定也有所不同,翻譯時需確保內容符合當地法律要求。

     

    合約中的專有名詞與條款名稱應保持一致,例如,“confidentiality agreement” 應統一譯為「保密協議」,而非有時譯為「機密合同」、有時又寫作「保密契約」,這不僅影響專業度,還可能讓合約產生不同解讀,此外,標準條款如“force majeure”(不可抗力)或“governing law”(準據法)都應使用常見的法律術語,以確保雙方能清楚理解約定內容。

     

    合約翻譯需要高度精準,每一個細節都影響著合約的有效性與法律風險,透過標準化的表達方式、正確的法律用語以及清晰的結構安排,才能確保合約的完整性,為雙方建立穩固的合作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