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法律翻譯,大部分人想到的是條文、契約、法院判決,一副冷冰冰、按字面走就行的樣子,但真正踏進法律翻譯這一行才知道,每一個詞後面,都是一整套價值觀在角力,尤其像「正義」這種詞,看似單純,實際上根本是顆文化炸彈。
日文裡的「正義」,中文可以直譯成「正義」,好像沒問題,問題是,兩邊對「正義」的理解並不完全一樣,日本社會強調的是「維持秩序的正義」,有時即使個人吃點虧,也要服從大局,而中文世界,尤其是現代社會,更傾向於個人權益優先,講求的是「保障每個人權利的正義」,光這一點,翻譯時就已經不是動動手指的事了。
翻到具體的法律用語,情況更刺激,比如「公益」一詞,在日文法律中常常連著「秩序」、「安寧」出現,強調的是社會整體的和諧,翻成中文時,不能只寫「公共利益」,還要判斷這個利益是傾向集體還是個體,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把原本「維護社會安定」的概念,變成「促進個人權益」的大相徑庭。
再舉個更細節的例子,日本法律文件裡很常出現「適正」這個詞,意思是「正當、合理」,但中文裡的「適當」偏向「剛好」的感覺,「正當」又帶點道德審判味道,如果機械式翻譯,讀者會以為這條文在批評人家不道德,事實上,原文可能只是想強調流程合不合理而已,這種時候,翻譯人員得腦中小劇場開起來,思考原文的立場與語氣,調整成更符合中文法律文化的說法,比如「程序合理」或「手續正確」。
另一個常讓人心累的詞是「権利」,在日文法律裡,「権利」的範圍有時比中文的「權利」要模糊得多,甚至包括了期待、請求、或者某種尚未實現的利益,中文法律文件講求精準,「權利」就是明確可以主張、可以執行的東西,翻譯這種字眼時,不能貪快,得一句句對照上下文,決定要不要加上「請求權」、「期待利益」這些微調後的翻法。
更別說有些詞根本是文化製造出來的差異,比如「法の支配」常翻成「法治」,看起來沒毛病,但中日之間對「法治」的想像完全不一樣,日本的「法の支配」裡藏著對政府權力制約的深層意義,而中文的「法治」有時更多是強調依法行政,這麼一對比,就知道翻譯時絕對不能只看表面。
在法律翻譯裡,每一個字都是帶著沉甸甸的社會期待走進來的,不是翻得漂亮就好,還要翻得公正、翻得準確、翻得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接受,說到底,法律翻譯,不只是翻語言,而是在翻整個社會對「對錯」的定義。
誰說法律翻譯只是技術活?每一次下筆,其實都是在兩套價值觀之間找平衡,真正厲害的法律譯者,不只懂得詞彙怎麼對應,更懂得在每個字裡,偷偷搭起一座價值觀的橋,讓世界在不同語言間,慢慢靠近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