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接觸過英文合約的人都知道,那不是簡單的「翻譯英文文件」而已,而是一場邏輯、專業與語言精度的大考驗,英文法律翻譯,看似只是把條文從英文轉換成中文,但其中的每一個 shall、may、unless,都藏著潛在的責任、義務與風險,企業、創業者甚至法律背景不足的使用者,如果只靠自己「猜」內容,很容易在一字一句之間埋下合約糾紛的地雷。
比方說,“The party shall indemnify and hold harmless…” 這種條文,若直譯成「一方應賠償並免除責任」,乍看無誤,但如果翻譯者不了解美國或英國契約法中的「indemnify」與「hold harmless」其實有法律效力上的區別,就可能在法庭上被對方律師抓語病,這不是 Google 翻譯幫得上忙的地方,而是需要法律知識與語意判讀經驗的專業領域。
更複雜的情況,是當合約中同時牽涉雙方的法律系統時,以台灣企業與歐洲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為例,不僅英文用法要符合法律邏輯,還要處理時區、稅制、爭議解決條款等文化與制度差異,這時候,英文法律翻譯不僅要翻對,還要翻「懂」,要能提供背景註解,協助使用者看懂法律語境背後的真正含義。
因此,專業的法律翻譯團隊會在交件前進行多次審校,包含:用語一致性、術語對應、結構清晰度,以及是否符合當地法規要求,有些案件甚至會搭配律師審閱,確保譯文能夠實際應用於簽約、訴訟或政府申報等情境,而不是只供參考的「翻譯版本」。
回過頭來看,如果你拿到一份翻好的英文合約,心裡還是沒把握能不能照著執行,那麼就代表這份翻譯還不夠好,英文法律翻譯,不是要你看得「差不多懂」,而是要在細節中給出準確無誤的訊息,讓你知道該怎麼做、什麼該避開、何時該主張權利,因為在法律這件事上,含糊從來不是選項,懂得愈多,損失愈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