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可能不會想到,手機裡看似隨手一發的簡訊範例,也能在法庭上成為攻防關鍵,那更別說是正式的合約了,語言,是協議的媒介;翻譯,則是這場溝通裡最不能出錯的橋梁,合約翻譯的責任,不只是把條文換成另一種語言而已,而是得讓雙方都能站在同樣的理解基礎上談事情。
每一份跨國合約都像是一場沒有重來機會的賽局,一旦翻譯出現模糊、不清或解讀空間太大,就可能變成企業未來的雷區,舉例來說,像「should」和「shall」這種英文裡常見的詞,如果翻錯了意思,可能讓原本只是建議,變成了強制義務,等到合約要履行時才發現不對勁,損失可能早已無法挽回。
再舉個情境:A公司原文寫的是 "payment shall be made within 30 days upon delivery",翻成中文變成「付款時間約為交貨後30日內」,看似合理,但少了那個「shall」的強制語氣,讓法律效力完全變調,對方拖延不付款時,這句翻譯根本站不住腳,責任問題誰來背?翻譯者、公司法務,還是雙方律師?一連串的麻煩也就從這裡開始。
合約翻譯難的地方就在這裡——它不允許憑感覺下筆,每一個術語、格式、甚至標點,都有可能影響條文解釋,真正的專業翻譯員,不只得熟悉雙語,還要理解法律語境、當地司法體系,甚至不同國家的商業文化,也因此,專門負責合約的翻譯人員通常都會和律師、法務團隊密切配合,確認每一段話能在兩個語言世界裡都站得住腳。
你可能會好奇,那些法律翻譯是不是都走超保守路線、只求不出錯?其實並不全然,好的合約翻譯不只精準,還得讓語句自然、邏輯通順,避免讓外國客戶看得一頭霧水,能在保有原意的前提下,又寫出讓人讀得懂的條文,那才是硬功夫。
當翻譯的對象不再是小說、文宣,而是法律文件時,文字的重量會被放大好幾倍,一個小錯可能會變成一場官司的開端,而負責翻譯的人,無論是不是律師背景,也都被捲入這場信任與責任的拉鋸戰。
所以別小看一紙的合約翻譯,這不是誰英語比較好就能搞定的事,而是專業、經驗與警覺心三者的組合,範例上的合約的每一段落,不只是保護自己,更是在說:「我們準備好了,要用這個版本走到最後,」在國際合作中,能不能安心落實承諾,有時就取決於翻譯是否精準無虞,而這份責任,真的不是誰都扛得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