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許多企業而言,當 NDA(保密協議)或授權協議需要跨語言簽署時,第一個念頭可能是「找誰翻比較便宜?」但事實上,合約翻譯社的價值,遠不只是交付一份「翻得通順」的文件,真正專業的翻譯,會是企業避免法律糾紛的第一道防火牆,因為在法律語境中,一個錯誤的用字,可能讓原本鐵壁般的條款,變成法律漏洞,甚至導致雙方爭議時無法依原意解讀。
想像一下,你與海外合作夥伴簽訂了一份授權協議,中文條款中明確規定授權範圍與期限,但翻譯成英文後卻遺漏了「不可再轉授權」這句話,當對方將授權內容轉給第三方時,你才發現英文版本沒有防範這點,而對方主張「我們依照英文合約行事」,這種情況,往往不僅是翻譯疏忽,更是選擇錯誤翻譯資源的結果。
專業的合約翻譯社,會在三個層面確保文件精準:
1.法律專有名詞的一致性 — 同一法律概念,無論出現幾次,都必須使用相同且正確的譯法,避免因詞彙差異引起歧義。
2.雙語對照的精確度 — 翻譯完成後,會以原文與譯文對照檢查,確保沒有條款遺漏或重複。
3.文化與法域差異考量 — 法律用語在不同國家可能有不同法律效果,例如 “best efforts” 與 “reasonable efforts” 在美國法中意涵不同,錯用會影響義務範圍。
除此之外,合約翻譯並非單純語言轉換,而是一種「風險控管」,好的翻譯社會先了解文件用途、適用法律體系及雙方談判背景,再安排熟悉該領域的專業譯者與法務顧問合作,有些甚至會在交付時附上用語說明,方便雙方律師快速確認。
當然,有人可能會想:「我們找會雙語的內部員工翻譯不就好?」但問題是,懂兩種語言並不等於懂法律專業,更不等於能精準捕捉法律文件的風險細節,內部翻譯若缺乏法務背景,常會低估法律術語的分量,或誤以為直譯即可,結果反而埋下隱患。
從 NDA 到授權協議,從採購合同到股東協議,企業在跨國合作中面對的文件種類繁多,任何一份合約的失誤都可能付出高昂代價,合約翻譯社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,而是一種必要的法律保障,投資在專業翻譯上的每一分錢,都有可能在未來省下一大筆訴訟費,甚至守住企業的核心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