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冠翻譯不斷精進,希望與您分享我們的成果,讓更多人瞭解!文章歡迎自由轉載(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),並請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:
文章來源 :后冠法律翻譯社 (https://www.legal-translationservices.com/)
  • 翻錯一行賠一場官司?合約翻譯不能只靠 Google!
  • 作者:Becky   加入時間:2025/8/27   點擊次數:0 次
  •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故事:一家公司信心滿滿地把合約交給 Google 翻譯,結果翻出來雖然「大致能懂」,卻因為一行措辭有誤,最後竟引發一場價值數百萬的爭議,這不是都市傳說,而是實實在在的風險,畢竟,合約翻譯 不是在翻小說,更不是考英文程度,而是攸關權利義務的法律工作,一個用詞不準,可能就讓你在談判桌上失去籌碼。

    先來想像一個經典場景:英文合約裡寫著「The supplier shall provide…」,如果翻成中文是「供應商應提供…」,那就是義務,非做不可,但若 Google 翻成「供應商可以提供…」,感覺好像是自由選擇,責任馬上就被稀釋,這種一字之差,不僅會讓條款失真,還可能成為對方律師攻防的突破口。

    合約翻譯最棘手的地方,在於它不只是「翻對意思」而已,還要「翻對效果」,合約中的每一個字眼,都是經過律師精挑細選、考量法律後果的結果,例如「reasonable efforts」和「best efforts」看似只差一個字,但前者代表「合理範圍的努力」,後者卻幾乎等於「傾盡全力」,如果翻譯者把兩者混為一談,那就是一顆隱藏的法律地雷。

    更麻煩的是,合約中還有許多「看似日常、其實很法律」的詞,像是「notwithstanding」常被誤解成「雖然」,但在合約裡它其實表示「優先適用」;再比如「hereunder」聽起來像古英文,但在文件裡它可是指「本合約下」的特定情境,這些細節,絕對不是翻譯軟體能靠字典直譯就解決的。

    66701178_l法律20250227-20250827.jpg除了用詞,文化差異也會讓合約翻譯變得棘手,英美法系的文件,喜歡把條款寫得冗長,幾乎把可能的情境都逐一羅列;而中文法律文件則偏向簡潔明快,這意味著翻譯時必須在「保留完整性」與「確保中文可讀性」之間找平衡,若翻得太精簡,可能讓一些隱含的保護機制消失;但若逐字硬搬,中文讀者又會看得霧煞煞,專業譯者的價值,就是在這種灰色地帶替你把握分寸。

    當然,我們也不能忽視另一個現實:合約翻譯的錯誤,代價往往不會馬上浮現,而是要等到爭議發生時才一口氣爆炸,就像平常你以為一切沒事,直到真的被告上法院,才發現當初的一個小小「may」讓你少了保障,這也是為什麼專業合約翻譯看似「昂貴」,但其實是買一份「風險保險」。

    那麼,什麼樣的翻譯才能算是專業?除了語言能力,還必須懂法律邏輯,甚至要有律師顧問的把關,有些翻譯公司會安排譯者與法律專業人士合作,先確保中文能保留原文的法律效果,再兼顧流暢度,這種流程,才能讓翻譯出來的文件真正能「用」在實務,而不是只能拿來「看懂」。

    下次你在想「這份合約不就幾千字嗎?交給 Google 翻一下就好」,記得多想一步,合約不是旅行手冊,錯了不過迷路;它更像是你的護身符,翻錯了可能就是一場官司,與其事後補救,不如一開始就找專業的 合約翻譯 來處理,省下的麻煩和金錢,絕對比想像中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