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冠翻譯不斷精進,希望與您分享我們的成果,讓更多人瞭解!文章歡迎自由轉載(若為同業需簽定轉載同意書),並請附上出處與官方超連結:
文章來源 :后冠法律翻譯社 (https://www.legal-translationservices.com/)
  • 法律合約英翻中常見的誤譯陷阱與後果解析
  • 作者:Becky   加入時間:2025/10/28   點擊次數:0 次
  • 在國際商務合作中,法律合約英翻中是一項極其嚴謹的工作,不同於一般商業文件,合約文字具有法律效力,每一字句都攸關雙方權益,若翻譯不精準,可能導致條款誤解、法律漏洞,甚至引發跨國爭議,因此,法律文件的翻譯不只是語言轉換,更是專業知識與責任心的綜合考驗。

    16731225_l 法律翻譯20241122-20251028.jpg許多誤譯的開端,往往來自對法律用語的「字面理解」,英文合約中常出現像是 “shall”、“may”、“subject to” 等字詞,雖然看似簡單,卻各自蘊含不同的法律效力,例如 “shall” 表示強制義務,而 “may” 則代表選擇性權利,若在法律合約英翻中誤將兩者混用,可能導致一方喪失應有權益,再如「force majeure」通常譯作「不可抗力」,但其範圍在不同法律體系中差異極大,若未依據台灣或中國法規修正定義,就容易在爭議時無法援引該條款,造成企業損失。

    另一個常見陷阱是句式結構,英文合約常以長句、被動語態及多層從句表達,目的是為了完整描述義務範圍,然而中文語法偏向主動、簡潔,如果譯者在翻譯時貿然拆句或改寫,可能讓條款邏輯失衡,舉例來說,原文 “The seller shall deliver the goods within thirty (30) days after receiving the payment unless otherwise agreed in writing.” 若誤譯成「賣方應於收款後三十天內交貨」,省略了「除非另有書面約定」的部分,就等於刪掉了雙方彈性協商的權利,這類小小的省略,在法律層面卻可能成為爭議的導火線。

    此外文化與法律體系的差異也容易造成理解偏差,英美法體系重視「契約自由」與「字面解釋原則」,而中文法律文件多採「意旨解釋」方式,強調條文背後的意圖,這讓法律合約英翻中的譯者必須同時理解兩套邏輯,在語言上找到折衷點,例如英文合約中「best efforts」的法律效果與「reasonable efforts」不同,若直接翻成「盡最大努力」或「合理努力」,雖然中文自然,但在訴訟時可能被法院判定義務程度不同,因此,專業譯者會根據雙方適用法域及合約背景,調整用語以確保法律一致性。

    一份好的合約翻譯,不僅要「譯得對」,還要「譯得懂」,律師與企業管理層往往非語言專家,因此合約翻譯必須兼顧可讀性與專業性,專業譯者會在譯後進行二次審稿、比對原文,甚至與律師共同確認專有名詞,確保雙方理解完全一致,許多國際企業甚至建立專屬的法律詞彙庫(Legal Glossary),讓翻譯版本在不同合約中保持一致,避免因用詞不一導致法律效力模糊。

    法律合約英翻中是一項需要語言功底、法律素養與細節敏銳度兼備的工作,每一個看似平凡的字詞,都可能影響數百萬甚至上億的商業價值,企業若將其視為單純的文字工作,往往會在合約簽訂後才發現代價不菲,真正優質的法律翻譯,是讓跨國合作更透明、更安全的隱形守門員,對任何企業而言,投資專業的法律翻譯,不僅是風險控管,更是對品牌誠信與國際競爭力的長期保障。